本文目录一览:
缝纫机针的型号与规格
其号数越大,针就越粗 。11#14#16#针的长度分别是 36mm,39mm,31mm。家用缝纫机针的号制号数有以下几种:6#、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
缝纫机针的号制号数用于区分不同的缝纫机机针,其中11#、14#、16#代表针身直径的大小。号数越大,针就越粗。具体来说,11#、14#、16#针的长度分别是36mm、39mm和31mm。家用缝纫机针的常用号制号数包括6#、8#、9#、10#以及更大的号数如11#至22#。
缝纫机针的规格描述:11#、14#、16#代表缝纫机针的针号,用来区别不同的缝纫机机针,表示其针身直径大小,其号数越大,针就越粗 。11#、14#、16#针的长度分别是 36mm,39mm,31mm。
家用缝纫机针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布料,具体如下:- 9号缝纫机针适用于薄型面料,如真丝面料。- 11号缝纫机针适用于中至薄型面料,如衬衫、汗衫面料。- 14号缝纫机针适用于中至厚型面料,如春秋外套面料。- 16号缝纫机针适用于厚型面料,如牛仔裤面料。
缝纫机跳线不吃厚,怎么解决?
1、- 确保机针与钩子的运动时间同步。- 检查机针与缝纫线的搭配是否合适。不匹配会导致跳线。 缝纫线问题:- 检查缝纫线是否太粗、不均匀或质度过软。- 确保面线张力适宜,过紧或过松都会导致跳线。 其他问题:- 检查钩子是否有损伤。- 确认针板孔大小是否适宜,过大可能导致跳线。
2、- 检查面线是否正确穿线或某个过线位少穿。- 确认机针安装是否正确,如长槽是否装反或装歪斜。- 检查机针型号是否适用,针杆调节的高度是否准确,以及机针是否紧贴针杆顶部。- 机针安装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钩子取线。- 检查机针是否歪曲,歪曲的机针会导致跳线。- 确保机针与钩子的运动时间相吻合。
3、跳线一般有以下几点:压脚(一)检查压脚是否安装得太高,送布的速度是否太快。机针 (一)检查面线有无穿错或少穿某个过线位。(二)检查机针安装是否正确,如机针长槽装反或装歪斜等。(三)检查机针型号是否适用、针杆调节的高度是否准确,以及检查机针是否贴紧针杆顶部。
4、一)检查缝纫线是否太粗、粗细不均匀或缝线的质地太软,需要更换缝纫线。(二)检查面线的张力是否太紧。面线张力太紧,在机床下形成的针线圈太小,钩子就无法勾取。
缝纫机不吃厚老断线是怎么回事
缝纫机断线主要是由于机针与钩子的运动时间或运动位置不吻合所引起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机针无法形成线圈而导致线步跳线。出现跳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查找原因:缝纫线问题 (一)检查缝纫线的品质是否合格。发霉、变质或有结节的缝线最易断线。(二)检查所选用的缝纫线是否与机针相匹配。
压脚问题:- 检查压脚是否安装得太高或送布速度是否太快。 机针问题:- 确认面线是否正确穿过或缺少某个过线位。- 检查机针是否安装正确,如长槽是否装反或位置歪斜。- 确认所使用的机针型号是否适合,针杆调节的高度是否准确,以及机针是否紧贴针杆顶部。- 检查机针是否弯曲。
一)检查钩子是否缺损。缺损的钩子无法勾上缝线。(二)检查针板孔是否太大。许多厂家在生产薄料时,统一换用小号的机针后,没有及时更换相匹配的针板。偏大的针板孔使面料被机针带入或带离圆孔位,无法压紧缝纫线形成线圈,也会导致跳线。
检查压脚是否安装得太高,送布的速度是否太快。压脚安装得太高,会使压脚压送面料的力度不足,此时面料会随压脚震荡,以致无法压紧面线形成线圈;压脚送布速度太快,在输送面料时,会将面线与面料一起快速带走,钩子无法勾住面线。机针 (一)检查面线有无穿错或少穿某个过线位,重新缝纫。
DP代表什么针
DB代表平机。DP代表钮门机。不同的缝纫机型号适用于缝纫机针DB和DP dbx1表示平缝机针或平缝针,dbx1机针主要用于平缝。DP代表门扣机(锁眼),DPX5代表双针机和门扣机。DB、DP针柄厚度不同 DBX1和DPX5适用于不同的缝纫机,所以针柄的厚度不同。
在医疗和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dp”的针头型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它的含义。实际上,dp指的是“德拉模式”(Deutsche Industrie Norm),它是一种德国标准,主要用于指示针头的大小和形状。针头的型号dp通常是一个数字,数字越大,针头的直径就越大。例如,dp15的针头直径为5mm。
DP是缝纫机上用于直眼机、套结机和双针车的一种特定型号的机针。例如,17/135代表的是针的尺寸,*5则指的是针的长度。这种针能够适用于多种缝纫需求,确保缝纫过程的精确与效率。缝纫机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工具,用于在织物上形成线迹,实现缝合或交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rww.com/post/2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