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讲历史故事四年级350字左右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讲历史故事四年级350字左右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蚌埠有哪些历史名人?他们有哪些历史故事呢?
蚌埠,位于安徽省北部,下辖怀远、固镇、五河三县及禹会区、淮上区、蚌山区、龙子湖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即有东晋名门望族——龙亢桓氏,又有为朱元璋打下大明江山的一门忠烈——怀远常氏。还有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的两位烈士。
历史名人有:
汉 代经学***一一桓荣:字春卿,怀远龙亢人。东汉经学***。据《续汉书》载:“荣本齐人,迁于龙亢,至荣五叶”。又据《东观记》载:“荣本齐桓公后也”。刘庄即皇帝位(汉明帝)后,封其为关内侯。并赐墓地于首山之阳。桓荣早年跟随老师朱普学习《尚书》,荣将四十万言删减为二十三万言。
怀远龙亢,原有桓荣故宅,碧云宫,道旁尚存碑一块,上书“桓公故里”四个大字。洗砚池。在龙亢北二里唐庄东,仍有桓公墓。
桓郁,字仲恩,桓荣的次子。永元四年(公元93年),代为太常。桓郁再度将《尚书》删定为十三万言。
曹魏谋士——蒋济。字子通,怀远县平阿(今唐集)人。为曹操,曹丕,曹睿,曹芳四代辅臣。大将曹爽专横扬扈,轻改法度,蒋济诛恶除暴,以法绳之,加封都乡侯。谥封景侯。
桓温,字元子,龙亢人。312年生,东晋宛陵(今宣城)太守桓弈的长子。娶明帝长女南康公主为妻,拜为驸马都督。永和二年公元346年升为征西大将军,封其为临贺郡公。他进行的三次北伐战争,在历史上留下丁重要的一页。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前秦符坚率兵攻晋,屯兵洛涧(今淮南市洛河镇)。桓温率兵二万自广陵(今扬州)迎敌到此,大破秦军。
桓温不但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文学家,书法家。著作有文集二十卷传于后世。对于桓温的评价,历史上有褒有贬。郭沫若称他“是一个颇有作为而又野心勃勃的人”,范文澜称他“是当时最有才干的野心家。”
常遇春(1330——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怀远县常家坟人。
釆石矶常遇春大脚印
1355年,釆石一战,常遇春飞身跃上三丈多高的矶上,众皆披靡,从此威名大震。此后十五年,跟随太祖,戮力中原。封鄂国公。1368年与徐达一起北伐,扫平北方。1369年班师途中,暴疾身亡,年仅40岁。追封开平王,谥日“忠武”赐葬南京钟山北麓。常言:“我能将兵十万,可以纵横天下”,军中称“常十万”。朱元璋称他为:“奇男子”。人称:“怀远黑太岁”。可谓有明一代开国之殊勋者也!
蚌埠又称”珠城”,历代名人不少。
大禹,五帝之一,因治水有功,被提拔为领袖,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
启,大禹之子,夏朝建立者。
桓温,东晋政治家,文学家。
汤和,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家。
常遇春(1329至1369),字伯仁,号燕衡。明朝开国元勋,历任统军元帅,马步兵大元帅,封鄂国公,与徐达同称“才勇”。
林之望(1811至1884)为清末***,诗人,有《洗蓬仙馆诗.文集》等传世。
年羹尧(1679至1726),进士及第,官至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
蚌埠,简称蚌,别称珠城。是安徽省地级市,安徽省第一个设市的地级市,素有禹会诸侯地,淮上明珠城之称。历史上蚌埠出现过很多名人,他们文韬武略,名扬四方。
1.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归附朱元璋,自请为前锋,力战克敌,尝自言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称常十万,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封鄂国公。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军中,年仅四十,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追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2.年羹尧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3.林之望
林之望编
蚌埠市龙子湖区长淮卫,出了两个有名的人物。一是兵部尚书单安仁,家居卫西二里西岳庙旁,今孙嘴子村。单死后,亦葬在故乡。二是与单安仁连亲的明代燕山侯孙兴祖,孙的长子孙恪后封为骠骑将军,死后亦葬在故土。
四年级讲历史人物故事有哪些?
关羽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两颗炯炯有神的眼睛,镶嵌在扁长的脸颊上,一个柳叶似的眉毛,贴在眼睛上面,耳朵赤红赤红的,他的双臂挥舞宝剑……
有关他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千里有单骑
《宗悫乘风破浪》:
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2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历史人物的故事有哪些50字?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关于“故剑情深”和“南园遗爱”的历史典故是怎么来的?
题主应是一位重情重义之人。
这两个成语都是讲汉宣帝刘询和他的第一任皇后许平君的。
汉武帝晚年,发生巫蛊之乱,太子刘据***。刘据之孙刘病已(后改名刘询)尚在襁褓之中,也被收入大狱。后出狱,得丙吉和张贺养育,及长,张贺为其娶许广汉之女许平君。夫妻恩爱。二人生有一子刘奭。
公元前74年,刘询为霍光拥立为帝。霍光想立自己女儿为皇后。此时,刘询发布了一道诏令,求微时故剑,群臣知其意,乃立许平君为皇后。这就是故剑情深的典故。这道诏书可以说是史上最深情诏书了。
被立为皇后的第三年,许平君被霍光的妻子派人毒死,汉宣帝悲痛欲绝,封其为恭哀皇后,厚葬于杜陵南园。是为南园遗爱。几年后,汉宣帝羽翼已丰,趁着霍家叛乱的机会,将霍家一网打尽。
″故剑情深"与″南园遗爱",是汉宣帝刘询和他的结发事子许平君的故事。
刘询是戾太子刘据的长孙,刘进(因母史良娣,故号史皇孙)的儿子,也是汉武帝与卫子夫的曾孙。
刘询出生才几个月时,因宫内的巫蛊***受了牵连。还在襁褓中,就成了″***"。后来被祖母的娘家收养,长期生活于民间。这让他懂得民间的疾苦,也有了质朴的亲民思想和性格。若干年后,武帝下诏,将其收养于掖庭,刘询的宗室地位才得到认可。
掖庭令张贺,原是刘询父刘进的属下,待刘询如亲子。供其读书,长大后又为其迎娶了当地一普通人家的女子许平君为妻。许平君勤劳善良,与刘询相依为命。
公元前74年,昭帝亡。因其没有后代,在大司马霍光的推奏下,18岁的刘询意想不到的坐上了帝位。因为惧怕权倾朝野的霍光,又娶了霍光的女儿。因此对霍光言听计从,不敢违
拗。
当要立皇后时,群臣为了讨好霍光,都推荐霍光的女儿为皇后。刘询內心不快,第二天便颁布了这道″上乃召求微时故剑"的圣旨。有的大臣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连贫困时用过的旧剑都念念不忘",贵为天子,皇后也应是他念念不忘的原配夫人。
于是大臣们马上纷纷请立许平君为皇后。这就是″故剑情深"与″南园遗爱"典故的由来。
古人云″贫溅之交不可忘,糟糠妻子不下堂",帝王如此,何况平人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讲历史故事四年级350字左右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讲历史故事四年级350字左右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rww.com/post/17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