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春联的历史起源和意义?
1、来历:春联一开始不叫“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
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
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愿景。
2、意义:春联中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美好的语言,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美好的祝福语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渴望。民间说法有避凶免难的作用 。这一说法来源于“年兽”的传说,据说年兽怕红,于是每年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就是为了驱除年兽,因此贴对联的习俗流传至今,表达了人们避凶免难的愿望。
春联在古代还称什么?
春联在古代被称为桃符。
桃符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民俗文化。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故,春联在古代被称为桃符。
春联也叫对联,它是产生于什么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
「贴春联」的起源 在我国,过年贴春联的习惯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据《宋史·蜀世家》证,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现在一般把它看作是中国最早的春联。 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描写的就是古代百姓过年换桃符的场景。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到了明代,桃符改称“春联”,受到朱元璋的大力推广。陈云瞻《簪云楼杂话》中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幅,帝微行时出现。”也正是朱元璋的提倡,使得贴春联自明代开始在民间盛行。 「贴春联」的讲究 一、纸张有讲究。据说桃木是红色的,红色可以辟邪,象征吉祥,所以后来的春联都是用红纸书写。 二、上下联有讲究。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不能贴颠倒了。 三、顺序有讲究。贴对联时应将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 四、张贴时间有讲究。贴春联最好是除夕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民间有一种传说:当春联撕破后,其中的神仙就会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报告家家户户的情况,给民间的家庭带来好运。这当然赶早不赶晚啦。 五、数量有讲究。在古代,奇数代表阳,偶数代表阴。因此对联的字数应为单数,有吉祥寓意。 六、福字有讲究。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正贴。大门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应庄重和恭敬,故应正贴。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贴,表示福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lrww.com/post/1544.html